保护地名文化 记住美丽乡愁
华商报 西安市民政局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在西安城星罗棋布的道路体系中,有一些街巷,虽然小,却隐藏着非常厚重的历史。它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声名远播。
(资料图)
书院门和关中书院有关是西安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从明城墙永宁门(南门)内向北步行不远,在路的东侧,有个精致的唐代宝塔,这就是“宝庆寺塔”,而塔的东边有一个门楼,上书“书院门”三个大字。这里就是无数游人造访西安的必经之处——书院门。
书院门,东起安居巷接三学街,西至南大街。5月22日上午10时许,书院门里,巷道两侧,有的摊位摆放到位,有的摊位还正在布置,而街道上已经有游客往来。来自四川的一位男子带着女儿正在门楼下拍照,他说:“久仰书院门大名,专门过来玩的,昨天晚上来过一次,今天白天再来,古色古香的街道,值得一来再来。”
书院门路名的由来是什么呢?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书院门的地名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关西夫子”的冯从吾辞官回到西安,初在宝庆寺(即现在的西安师范附属小学)讲学,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竟达数千。由于宝庆寺地窄房小,难以做讲学施教长久之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便在此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成为当时陕西的著名学府。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说,如今的书院门以文化旅游发展为主,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古书典籍等,成为古都西安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平准巷核心是公平准确凸显计量公平准信之意
在劳动南路转盘的西南角,有一条长度不足300米的巷道,名字叫“平准巷”。提起“平准”二字,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公平公正”之意。没错,这条小巷子就位于唐长安城西市西南的平准署位置附近。
“平准署就是当时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揭秘说,朝廷之所以置平准署于京师的商贸中心,是为尽笼天下货物,从而平抑天下物价。它虽设于市中,并不承担市中的具体事务。平准署与市署同隶于太府寺,职能不同而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交易公平、稳定市场。“现在的平准巷内,坐落有西安计量院等单位,为了体现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传承,凸显计量公平准信之意,这条小巷子就被命名为‘平准巷’。”
5月22日上午,问到这条路名,西安计量院一工作人员骄傲地说,“我们计量院从事的是计量工作,核心就是公平准确,所以门口的路就叫‘平准巷’。”
槐市巷2000多年前有槐市现在为了彰显西安汉唐风貌
槐市巷东起西二环北段,西至丰收路。记者沿着这条路走了两圈,都没有发现槐树,问了几位附近居民,他们也称,不知道这条路名的由来。
那么,这条路为什么被命名为槐市巷呢?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汉武帝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公元4年(西汉元始四年),在太学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槐市位于汉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文士在此交流学术思想,互通有无,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始元年,太学在战乱中解散,槐市随之消失。
这条不起眼的小路所在位置的区域,正是2000多年前西汉槐市之所在。据《三辅黄图》记载:“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论议槐下。”可见槐市是当时货物集散、商贾往来的重要区域。
今槐市虽已遗迹无存,但为传承西安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彰显西安汉唐风貌,故将此路根据修建规模命名为“槐市巷”。 华商报记者 卿荣波 文/图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