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反思_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观焦点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3-20 18:00:43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资料图】

2、  一、学习内容:

3、  教师提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4、  二、学生提供:

5、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6、  三、学习目标:

7、  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8、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9、  四、重点难点:

10、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11、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12、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13、  五、学习准备:

14、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15、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16、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17、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8、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19、  六、布置课前预习

20、  点拨自学

21、  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2、  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3、  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24、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25、  七、交流解惑:

26、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27、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28、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29、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内交流

30、  组际解疑

31、  老师点拨

32、  八、合作考试

33、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34、  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35、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36、  (只列式不计算)

37、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38、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39、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40、  (只列式不计算)

41、  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42、  (单位:厘米)

43、  (只列式不计算)

44、  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45、  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46、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47、  九、自我总结:

48、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49、  十、教学反思:

50、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51、  教学目标:

52、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53、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54、  教学重点:

55、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56、  教学难点:

57、  图形放缩的原理。

58、  教学过程:

59、  一、 揭示课题

60、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61、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62、  二、 探索新知

63、  1.教学例题

64、  (1)出示例题。

65、  ①认真观察图形。

66、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67、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68、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69、  (2)讨论:

70、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71、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72、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73、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74、  ④反馈讨论结果。

75、  (3)小结。

76、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77、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78、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79、  三、 探索活动

80、  活动(1)

81、  1. 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82、  (1) 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83、  (2) 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84、  2. 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85、  3. 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86、  活动(2)

87、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88、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89、  活动(3)

90、  1.学生独立描点。

91、  2.展示学生的作品。

92、  3. 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93、  4.你知道为什么?

94、  四、 课堂小结

95、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

96、  教学内容

97、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98、  教学目标

99、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0、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102、  教学重点

103、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04、  教学难点

105、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106、  教学过程

107、  一、学习准备,揭示课题

108、  1.谈话引入

109、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习(板书:反比例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110、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111、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112、  二、基本练习

113、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14、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15、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116、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17、  2.判断

118、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19、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120、  (2)一筐桃平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121、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122、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123、  (5)C=4a

124、  三、解决问题

125、  1.巩固练习

126、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27、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28、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129、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30、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131、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132、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133、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4、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135、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136、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37、  四、变式提高练习

138、  按规律填数。

139、  (1)(1,36),(2,18),(3,12),(4,),(5,)

140、  (2)15,210,315,4(),()25

141、  (3)81,27,(),3,1,()

142、  五、全课小结

143、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44、  六、拓展练习

145、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46、  教学内容:

147、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148、  教学目标:

149、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150、  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51、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152、  教学重点:

153、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154、  教学难点:

155、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56、  教具准备:

157、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158、  教学过程:

159、  一、旧知铺垫

160、  谈话引入

161、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162、  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163、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164、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65、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166、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167、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68、  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169、  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170、  教具演示。

171、  (1)取圆柱体模型。

172、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173、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174、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175、  (三)归纳公式。

176、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77、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178、  三、巩固新知

179、  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80、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181、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182、  完成试一试

183、  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184、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85、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86、  五、布置作业

187、  练一练1-5题。

188、  设计说明

189、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90、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191、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92、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193、  课前准备

194、  多媒体课件

195、  教学过程

196、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97、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198、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199、  2.呈现问题。

200、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201、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02、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203、  1.想一想。

204、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05、  2.说一说。

206、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207、  预设

208、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209、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210、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211、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21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213、  1.提出新的要求。

214、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15、  2.学生尝试列式。

216、  预设

217、  方法一 4∶10=14∶x。

218、  方法二 10∶4=x∶14。

219、  方法三 14∶4=x∶10。

220、  方法四 4∶14=10∶x。

221、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222、  4.学生独立解比例。

223、  5.汇报结果。

224、  预设

225、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226、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227、  4∶10=14∶x

228、  解:4x=140

229、  x=35

230、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231、  (师巡视,适时指导)

232、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233、  (学生自主验算)

234、  8.教师小结。

235、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36、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237、  教学内容:

238、  教科书8788页。

239、  教学目标:

240、  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41、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  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243、  教学重点 :

244、  探索规律的方法

245、  教学难点:

246、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247、  教具准备:

248、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249、  教法学法:

250、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251、  教学过程:

252、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253、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254、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255、  出示乘法表

256、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257、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258、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59、  找规律,填一填。

260、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261、  (1) 2,4,6,8, _____,12, 14,

262、  (2) 1,3,5,7, _____,11,

263、  (3) 8,11,14,17,_____,23,26,

264、  (4) 1,8,27,64, _____,216,

265、  (5) 1,4,9,16,25, _____,49,

266、  (6) 3,6,9,12,_____, 18,21,

267、  (7) 1,3,6,10,15,_____,28,

268、  (8) 6, 1, 8, 3, 10, 5, 12, 7, ( ) , ( ),

269、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270、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271、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272、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273、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274、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275、  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276、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277、  教学目标:

278、  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79、  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80、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281、  教学过程:

28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83、  出示照片:集体照

284、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285、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286、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287、  二、笑脸图大变身

288、  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289、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290、  生:一样(不一样)。

291、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292、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93、  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294、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295、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296、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297、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298、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299、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300、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301、  三、画一画

302、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03、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304、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05、  四、生活中的应用

306、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307、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08、  五、神奇的小猫

309、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310、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311、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312、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313、  学生活动、探索。

314、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315、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316、  六、小结

317、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318、  教学要求:

319、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320、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21、  教学重点:

322、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323、  教学难点:

324、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25、  教学过程:

326、  一、铺垫孕伏:

327、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328、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29、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330、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331、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32、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333、  4.引入新课。

334、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335、  二、自主探究:

336、  1.教学例1。

337、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338、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339、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340、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341、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342、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343、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44、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345、  2.教学例2

346、  出示例2

347、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48、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349、  (1)综合例例2的共同点。

350、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51、  (2)概括反比例意义。

352、  例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353、  4.具体认识。

354、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55、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56、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57、  (3) 判断。

358、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359、  教学内容:

360、  教材第4~5页例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361、  教学要求:

362、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363、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64、  教具学具准备:

365、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366、  教学重点:

367、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68、  教学难点:

369、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370、  教学过程:

371、  一、铺垫孕伏:

372、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373、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374、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375、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76、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77、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378、  4.引入新课。

379、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380、  二、自主研究:

381、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382、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383、  (2)教师演示。

384、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85、  (3)得出公式。

386、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387、  2.教学例2。

388、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89、  3.组织练习。

390、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391、  4.教学例3。

392、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393、  5.组织练习。

394、  (1)第七页第四题

395、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96、  教学内容:

397、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398、  教学目标:

399、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400、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401、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402、  教学重点:

403、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404、  教学难点:

405、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406、  教学过程:

407、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408、  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409、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410、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411、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412、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13、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414、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415、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416、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417、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418、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419、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420、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421、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22、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423、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24、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25、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426、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27、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28、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429、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430、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431、  第一课时

432、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433、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434、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435、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436、  教学过程:

437、  一、复习

438、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439、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440、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441、  二、 新授

442、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443、   初步印象

444、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445、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446、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447、   交流和汇报

448、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449、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450、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51、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452、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453、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454、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455、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456、   制作圆柱

457、  三、练习

458、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459、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460、  教学内容:

461、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462、  教学目标:

463、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464、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65、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66、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67、  教学重点:

468、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469、  教学难点:

470、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71、  教学过程:

472、  一、提出问题

473、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474、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475、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476、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477、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478、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479、  2.测量单位及进率

480、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481、  (2)说一说

482、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483、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84、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485、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486、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487、  教学过程:

488、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489、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490、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491、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492、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493、  二、新授

494、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495、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496、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497、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498、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499、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500、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501、  (时间、体温)

502、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503、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504、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505、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506、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507、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508、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509、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510、  h=t7+3

511、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512、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513、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514、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515、  四、课堂小结。

516、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517、  教学内容:

51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519、  教学目标:

520、  知识与能力:

52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522、  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523、  过程与方法:

524、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525、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27、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528、  教学重点:

529、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530、  教学难点:

531、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532、  教学过程:

53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534、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535、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536、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537、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538、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539、  生:轴对称。

540、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541、  教学内容:

542、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543、  教材分析:

544、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545、  学生分析:

546、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547、  学习目标:

548、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549、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550、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551、  教学过程:

552、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553、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554、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555、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556、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557、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558、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559、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560、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561、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562、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563、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564、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565、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566、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567、  学生讨论交流:

568、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69、  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570、  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571、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572、  V=Sh=πr2h

573、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574、  练习设计:

575、  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576、  (1)S=60cm2 h=4cm

577、  (2)r=1cm h=5cm

578、  (3)d=6cm h=10cm

579、  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580、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581、  试一试:

582、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583、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584、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585、  拓展练习:

586、  (1)填表:

587、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588、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589、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590、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91、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92、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593、  教学反思:

594、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595、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96、  教学目标

597、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598、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599、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600、  教学重点

601、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602、  教学难点

603、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604、  教学过程

605、  一、复习

606、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607、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608、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609、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610、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611、  二、导入新课

612、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613、  三、进行新课

614、  1.情境(一)

615、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616、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617、  2.情境(二)

618、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619、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620、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621、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622、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623、  3.情境(三)

624、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625、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626、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627、  4.反比例意义

628、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629、  教学过程

630、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631、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632、  生:方向与位置。

633、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634、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635、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636、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637、  (2)学生汇报交流。

638、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639、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640、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641、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642、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643、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644、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645、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646、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647、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648、  (2)确定方向和角度。

649、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650、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651、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652、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653、  (2)小组汇报。

654、  第一课时

655、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656、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657、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658、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659、  教学过程:

660、  一、复习

661、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662、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663、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664、  二、 新授

665、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666、   初步印象

667、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668、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669、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670、   交流和汇报

671、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672、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673、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67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